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pán ㄆㄢˊ

革部 共19画 上下结构U+97B6
汉语字典

革部

19画

10画

上下结构

pan

pán

形声字

TEMF 86 、 TUWF 98

HETLJ

PYQE

27506

U+97B6

鞶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革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26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391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1382頁,第26

古文: 鞶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鞶音槃。
說文》:大帶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禮・內則》:男鞶革,女鞶絲。〔註〕小囊盛帨巾者。
儀禮・士昏禮》:庶母及門內施鞶。
左傳・莊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鑑予之。〔註〕鞶帶而以鏡爲飾也。又,〈定六年〉:定之鞶鑑。〔釋文〕步丹反,又蒲官反。
集韻》或作䩔。

注解

〔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革部

〔鞶〕字拼音是p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般、革

〔鞶〕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是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án] ⑴ 古人佩玉的皮带:“~厉游缨”。⑵ 小囊,小荷包:“男~,革;女~,丝。”⑶ 马腹大带。⑷ 车轴上系靷的皮环。

鞶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拼哈查整理。鞶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