噦的笔顺
噦字概述
〔噦〕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uě、huì,部首是口,总笔画是16画。
〔噦〕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歳”或“口、歲”。
〔噦〕字仓颉码是RYMH,五笔是KHDT86,KHDH98,四角号码是61053,郑码是JIAK。
〔噦〕字的UNICODE是U+566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118,UTF-32:00005666,UTF-8:E5 99 A6。
〔噦〕字异体字是哕、顪、𣤠、𧬨。
噦的意思
噦哕
1yuěㄩㄝˇ基本解释
①呃逆。《説文•口部》:“噦,气啎也。”
②干呕,呕吐。《正字通•口部》:“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
噦哕
2huìㄏㄨㄟˋ基本解释
①〔噦噦〕➊象声词。指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集韻•霽韻》:“噦,聲徐有節也。” 亦指鸟叫声。《玉篇•口部》:“噦,鳥鳴也。” ➋宽明貌。《詩•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㝠。”
②同“顪”。《集韻•廢韻》:“顪,或从口。”
噦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84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209頁,第3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8頁,第1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於月切,音黦。
《說文》:气啎也。
《玉篇》:逆氣也。
《禮・內則》:不敢噦、噫、嚔、咳。
《正字通》: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
《集韻》或作。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乙劣切,音
──義同。
音又,《廣韻》:呼會切;《集韻》、《韻會》:呼外切,音翽。
《玉篇》:鳥鳴也。
《詩・小雅》:鸞聲噦噦。〔傳〕噦噦,徐行有節也。〔釋文〕呼會反。
《集韻》本作銊,同「鐬」。
例又,《詩・小雅》:噦噦其冥。〔箋〕噦噦猶煟煟也,寬明之貌。
音又,《集韻》、《韻會》呼惠切,音嘒。
《詩・小雅》:鸞聲噦噦。徐邈讀。
音又,《集韻》、《韻會》許穢切,音喙──與顪同,頤下毛。一曰頰也。
注解
〔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噦〕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uě、h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歲。
〔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uě] ⑴ 呃逆。《説文•口部》:“噦,气啎也。”⑵ 干呕,呕吐。《正字通•口部》:“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㈡ [huì] ⑴ 〔噦噦〕➊象声词。指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集韻•霽韻》:“噦,聲徐有節也。” 亦指鸟叫声。《玉篇•口部》:“噦,鳥鳴也。” ➋宽明貌。《詩•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㝠。”⑵ 同“顪”。《集韻•廢韻》:“顪,或从口。”
噦字的翻译
- belch; vomit
- rülpsen (V), erbrechen (V)
- Vomissement
噦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