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chéncānghǎi

珠沉沧海

拼音 zhū chén cāng hǎi怎么读

注音 ㄓㄨ ㄔㄣˊ ㄘㄤ ㄏㄞˇ

繁体 珠沉滄海

感情中性

珠沉沧海的意思

折叠展开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珠沉沧海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犹“沧海遗珠”。见“沧海遗珠”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沧海遗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狄仁杰(公元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据《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列传》载,狄仁杰的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为官,家学渊源深厚,使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潜心研究学问。在他小时候,有次门人被人杀害,官吏便到狄家来盘问案情,所有人都争著向官吏辩护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杰继续专心读书,没有受到影响。后来狄仁杰以明经举第,出任为汴州参军。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诬陷,由黜陟使阎立本审讯。在审讯时,狄仁杰据理直言,陈诉冤情,由于对答如流,让阎立本十分惊讶,临走时称赞道:“孔子曾说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见你的表现,而国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说是遗漏在沧海里的一颗明珠啊!”阎立本就荐举他为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一生忠于唐室,勤于吏职,政绩颇著,又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拥戴,终能上承贞观,下继开元,为唐朝开展另一个盛世。后来原文中的“沧海遗珠”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贵事物。 如果单就“遗珠”的典故来看,那在《庄子・天地》里头就已经有一则关于“遗珠”的寓言。传说黄帝到赤水北方游历,在路上遗失了宝珠,便派出足智多谋的知去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又派眼明手快的离朱和吃诟去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最后黄帝没法子,只好派出平时就糊里糊涂的象罔,结果宝珠却被他找到了。因此黄帝惊讶道:“我派出那么多精明干练的臣子去找宝珠都没有用,怎么会被最糊涂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里的宝珠,其实是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它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来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强得到,只会离道越来越远。因此庄子藉著糊涂的象罔找到宝珠,比喻唯有离形去智,方能领悟真道。

【书证】

  • 01.明・无名氏《运甓记》第七出:“二位,你壁竖风裁,盖世真儒卧草来。分明是珠沈(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

珠沉沧海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zhū),王部,共10画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如:珠蚌。珠宝。珠花。夜明珠。珠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珠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如:汗珠。泪珠。露珠。

读(chén),氵部,共7画

没( mò )入水中,与“浮”相对。如:沉没。沉渣。沉浮(喻盛衰消长)。石沉大海。沉鱼落雁。静影沉璧。

落下,陷入。如:沉陷。

重量大。如:沉重。

慎重,不轻浮。如:沉着( zhuó )。沉毅。

深切长久,程度深。如:沉思。沉滞。沉吟。沉默。

读(cāng),氵部,共7画

暗绿色(指水)如:沧海。沧浪。沧海遗珠(喻被埋没的人才)。沧海桑田。沧海一粟。

寒,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读(hǎi),氵部,共10画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如: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称。如:青海。中南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如: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如:人山人海。火海。

漫无目标地。如:海骂。海找。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如:海棠。

特指中国上海。如:海派。

姓。

珠沉沧海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