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zăi

拼音
tài zăi
注音
ㄊㄞˋ ㄗㄞˇ

太宰的意思

词语解释

太宰tài zăi

  1. 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 三代掌馔之官。

  3. 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引证解释

  1. 相传 殷 置太宰。 周 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春秋 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汉、魏 皆不置。 晋•以避 司马师 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 文帝 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均无此官。 宋•崇宁 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靖康 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 三代掌馔之官。

    《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卢辩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3. 明•清 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明•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 孙富平 去位以户部尚书 杨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

国语辞典

太宰tài zăi

  1. 职官名:(1)​ 周制,统理百官之长。秦、汉不置。晋改太师为太宰。南北朝时废置不一。隋后无此官,至宋徽宗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不久即废。明、清则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2)​ 掌管饮食的官吏。

    《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太宰持升而御户右。』」北周·卢辩·注:「太宰膳夫也。」
    《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又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
    唐·颜师古·注:「太宰即是具食之官。」

网络解释

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晋朝因避讳司马师的名字将太师改称太宰,才恢复成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太宰的字义分解

  • 拼音 tài 部首总笔画 4

    太 [ tài ]1.过于。太长。2.极端,最。太甚。太平。3.高,大。太空。太学。4.很。不太好。5.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更多解释]

  • 拼音 zǎi 部首总笔画 10

    宰 [ zǎi ]1.杀牲畜。宰杀。屠宰。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牺牲节”)。2.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受到损害(有的地区称“斩”)。3.古代官名。宰相( xiàng )。宰辅。太宰。宰官。4.主管、主持。主宰。宰制。 [更多解释]

太宰的分字组词

太宰的近音词、同音词

太宰的相关词语

【太宰】的常见问题

  1. 太宰的拼音是什么?太宰怎么读?

    答:太宰的拼音是:tài zăi
    点击 图标播放太宰的发音。

  2. 太宰是什么意思?

    答: 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三代掌馔之官。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